某日,女兒正吃早餐準備去夏令營,廚房和飯廳就我們兩個。她忽然冒出一句話:「D約我出去。」
我有點想笑,嗯了一聲,問道:「那你怎麼說?」
「我說No!」她斬釘截鐵,但聲音忽然有一丁點哽咽:「可是我覺得傷心。」
「啊?」我吃了一驚:「既然傷心,那妳要說Yes啊!」
「但我不想跟他出去啊!」她說。「我傷心,是因為我讓他傷心。」
我一時語塞。女兒真棒!還沒想出怎麼答腔,她又說:「可是我也生氣。」
「那又為什麼?」
「因為D說這件事不可以告訴我的朋友們。」
我不禁失笑。「那當然,他會擔心朋友們怎麼說啊。」
「這我知道,」女兒回答。聽她自信的口氣,我完全相信她知道。但我也明白,「不可以告訴朋友」的約定,是她此刻告訴我的唯一原因。這是取得她今後對我的信任,非常重要的時機。
於是我問:「既然如此,那妳氣什麼呢?」
她甜甜的笑了。「其實也沒有啦。」
她今年十二歲,九月開學要上七年級,也就是台灣的國一。她總是自己安排她的社交活動,甚至我和她爸的社交圈,都經常依賴著她的社交圈發展。可她稚氣的笑容,真正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小孩。
我看著女兒。三十年前快上國一的我,在想什麼呢?小六班上有個男孩和我要好。他喜歡演戲,畢業時他自導自演「戲鳳」,找我去演他的「鳳」,我沒問頭尾,光聽同學們「炒作緋聞」的訕笑就氣哭了,沒答應他。後來他只好找了別人演,我邊看邊吃味。但我當時並不知道該「多麼吃味」──這位男同學,後來成了電影界的一把交椅。
那天晚上女兒去露營了,不在家。我等她弟弟去睡以後,跟她爸說了這件事。她爸很無厘頭的說:「可憐的D。」
老實說我們兩個並不意外。那個D是她去年的同班同學,先前已經寫過好多封email給她。從六月開始,加加起來,應該累積了六星期左右的勇氣,才對她提出「約會」的請求。一開口就被斷然拒絕,十二歲小男孩的心裡,應該很不是滋味。
我問老公:「我們該跟女兒怎麼說呢?」
他聳聳肩,雙手一攤:「很難,不知道該說什麼。」(結婚多年,說實在已經很習慣老公說了等於沒說的廢話。)
女兒留在家裡的手機整晚響個不停。我又問老公:「我們是不是該看看她的手機?會不會是D找她呢?」
「不會的。」老公倒是不假思索,很篤定的代表小男生回答。
我好笑他怎麼知道,但我願意信任他的判斷,因為他也曾是小男生啊。
數日後,我從夏令營接女兒回家,車上就我們兩個。我想這是聊天的好機會,便問她:
「妳和D最近有說話嗎?」
「當然啊。」
「喔。」我心想,這些小孩實在都很行。「那。。。一切都OK囉?沒人傷感情?有關妳不要跟他go out 的事,妳跟他說了什麼?」
她居然輕鬆回答:「我跟他說,我覺得我還太小了。不是他的問題。」
哇。跟我私下和老公說,是否應該叮嚀女兒的話,幾乎一模一樣。
人生第一堂「如何與異性相處」課程,十二歲的女兒幾乎夠格擔任講師了。。。驚。喜。
希望良性的對話可以維持下去。
有關照片:
記得不多久前,妳還像走在前面的弟弟現在一樣,是個即將上四年級的小朋友。一轉眼,妳已經是個少女。(9.2.2012 攝於Mt. Pemetic, Acadia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