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介紹基隆廟口小吃的文章和電視節目比比皆是,外地人久久到廟口吃一次,小小一碗東西連塞牙縫都不夠,因為意猶未盡,所以不想念也難。但攤販好不好吃,真正的試煉在於經常吃、吃不膩、一吃再吃、越吃越愛。



都說「住在阿里山腳下的人不爬阿里山」。身為在基隆居住超過四分之一世紀的在地人,還吃廟口嗎?別人我不曉得,我自己呢?當然!不只是廟口,還有廟口周遭生人難拒的美食。



在雙城記的前言當中,我說過,深度旅遊的資料已經夠多,毋庸贅言。可是基隆三羹不能不介紹,因為它們和虱目魚羹、黑輪、彰化肉圓、台南擔仔麵等別地方的小吃美食不一樣,它們是基隆的一部分、美味的現在完成進行式、人生的一頁篇章。(好吧,這樣講或許有點誇大,說是一個段落吧。)



要選出基隆最負盛名的三種小吃,自然見仁見智。真要比較,也許蚵仔煎、天婦羅、鼎邊銼、奶油螃蟹的知名度最高。那幾種當然也讓我饑腸轆轆食指大動,不過我的最愛還是三羹:花枝羹、鰻魚羹、麵線羹。那滋味...即使大熱天吃到中暑也值得!



花枝羹



賣花枝羹的攤子位於廟口正對面。花枝羹的賣相很好,小小的碗盛著一點點湯,裡面滿滿全是略略裹了粉的花枝,正中央滴上一點老闆的特調醬油,點綴兩片香菜,擺在客人面前。如果不是路邊攤,還真有高級餐館的格調呢。另有紅醋備在桌上,滴幾滴進去,湯頭清爽美味絕倫,花枝鮮脆可口。



花枝羹在台灣其他各地也很多,但基隆廟口這一家的味道保證與眾不同。不只風味獨特,而且它的花枝絕對真材實料,不會裹麵粉和魚漿充數,湯頭更不會隨便掺水。



我對花枝羹唯一不滿的地方,就是太袖珍。老闆不知去哪特別訂製的碗,小不隆冬,和日本料理店盛炸蝦沾料的小碗相當,根本應該考慮正名為碟子。兩年前我回台灣的時候一「碟」好像已經漲到五十五元,現在不知價位若何。



也許老闆自己也覺得主菜太小,該提供一點便宜的選擇讓客人填肚子。除了花枝羹以外也賣大麵炒,大麵炒的價格通常是花枝羹的一半,雖然也不大,卻足以產生若干飽足感。



鰻魚羹



廟口那條街朝著火車站的反方向走到底,左轉就是愛四路 。愛四路的晚上有夜市,還沒到夜市之前, 就會看到紅燒鰻魚的攤子。



紅燒鰻魚的賣相不如花枝羹俐落,但很「實」,滿滿一碗紅糟沾裹的鰻魚條,散發誘人的色澤,光看就令人覺得很幸福,恨不得像日本美食電視節目主持人一樣,發出一聲「ㄝ~」的驚歎。湯頭甜而濃,鰻魚味美結實而不腥。



許多人想到鰻魚的刺便望之卻步。這是海鰻,刺多但粗大,一點不難,比吃雞腿還容易。不過奉勸愛乾淨的人最好不要看地下,因為不少性情豪爽沒想到有人不喜歡看見滿地魚刺的饕客,直接就把魚刺甩在椅條下啦!



麵線羹



台灣其他地方的人通常把麵線羹分成兩種:裡面有一兩隻孤伶伶的蚵仔的,叫作蚵仔麵線;裡面放大腸的,叫作大腸麵線。就我所知,基隆的麵線羹一律放大腸,所以在外地人的小吃辭典裡,就是大腸麵線。我小的時候,麵線羹就是麵線羹,後來由於外地人前來朝貢基隆小吃的人口增多,一些商家漸漸把麵線羹改名為大腸麵線。



廟口也有麵線羹,由花枝羹的攤位朝愛四路的方向走,還沒到營養三明治的攤販前就到了,但我的最愛不是那裡。也因此本文標題為「基隆三羹」,而非「廟口三羹」。



這家賣麵線羹的店不能算是廟口小吃,因為它已經出了廟口的地界,也沒有廟口攤販的編號。從鰻魚羹的攤子,穿過愛四路夜市往運河(田寮河)的方向一直走,不要過馬路右轉,第二家店就是了。和基隆的正統麵線羹一樣,這家賣的也是大腸麵線。他們的麵線比一般的蚵仔麵線粗短,湯稠,老闆會在盛碗以後給你加一瓢特調蒜泥。桌上備有黑醋,稍微滴一點,滋味挺好,加多了就有喧賓奪主的風險。



此地已在廟口之外,店家儘管生意興隆,吃的環境還是比廟口「清幽」很多,有真正的桌椅,不需要在熱滾滾的「鼎鑊」之旁和老闆共享他賺錢你花錢的樂趣。這家老闆還有一項非常可取之處,就是做生意有彈性。如果不喜歡大腸,可以跟他要「清」的(一定要用台語講),那麼他就會舀給你一碗純麵線的麵線羹,而且可以省五元。




深夜在波城寫懷念的基隆小吃,不禁口水直流。三羹半夜,嗯,準備下廚房自力救濟去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ilvia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