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家的宅第位於上海往蘇州的方向,離昆山很近。傳統的四合院落是接近晚清時,子凡的曾祖父一代自京城附近南遷至此時興建的,年代有些久遠,但經過不斷翻修,倒是維持的美倫美奐。尤其近年來子凡的父親柏淵在進出西式建築的同時,受到西式住居的啟發,改建了家中澡間茅廁,更是非常舒適。子凡的曾祖父那代人丁旺盛,光是姓李的就有四房,因此四合院也蓋得寬敞氣派。但是從祖父以降便男丁單薄,儘管他娶了三個妾,柏淵仍無親兄弟。經過幾次分家和姐妹出嫁之後,碩大的四合院裡,僅剩柏淵夫妻兩人,義弟歐陽奉一家和兒子子凡,顯得有些冷清。家中佣人長工倒是不少,都住在隔鄰的別院裡。別院也是個四合院,規模較小,裝飾簡單,屋頂也低一點,可除了門面比不上正院氣派以外,住起來也是舒適的很。正院和別院在建構上完全分開,但有邊門相通,以便出入。李家擁地甚多,除可耕種的良田以外,還有不能耕種的草地和山坡地供放養牲畜和跑馬之用。
為了迎接出洋多年的少爺回家,天不亮家裡就忙成一團。少爺住的西廂房是老早就打掃得窗明几淨了,當天要做的事不過就是弄些好吃的上桌,之所以熱鬧滾滾,倒不是有多少活兒要做,而是大家迫不及待想聚在一起東家長西家短些關於少爺的事。
這一大家子上上下下二十幾口人,真正姓李的就老爺和少爺兩個,再加上夫人就沒有了。柏淵的姊妹雖多,她們的孩子卻不姓李,將來就算分得了李家的家產也是有限,說來說去東宮太子的寶座還是子凡一人坐得穩穩當當的。大夥兒閒來無事要三姑六婆一番時,總得找個題材。老爺個性嚴肅,夫人謹守婦道,沒什麼可聊,活潑好動三天兩頭闖禍的少爺常常就成為眾人閒磕牙的話題。他一走就是六年,家裡比從前靜寂的多,現在他要回家,大家是打心眼裡快活。尤其他放洋時才剛讀完中學,年方十七,現在應該已二十三了,眾人忍不住要猜他變成了什麼模樣,老爺夫人會給他娶哪家的閨秀。
學成歸國不是小事,李家在地方上的名望更非泛泛。車還沒到,村裡已經有鄰人來報消息了。廳裡久候的柏淵和昭若聽見風聲,這麼多年沒看見兒子,最後的幾刻鐘特別難熬。
四合院大門老早開著。嘰嘰喳喳等看熱鬧的人很多,門裡門外都有,可是汽車真在門口停下,眾人卻突然啞了嗓子似的,安靜下來。子凡有些尷尬,踏著從山門投下來的陰影進入前庭,發覺院子裡除了桌椅碗盤以外,還參差不齊的站了一堆人,一雙雙眼睛全好奇的盯著他瞧。
信維提著兩口箱子跟在他後頭進來,眾人這才大夢初醒,「少爺」、「少爺」此起彼落。昆山這裡的口音與上海不同,久沒聽見的鄉音、熟悉的臉,子凡笑了開來,不分男女老少一一上前招呼,洋派地握手拍肩。他記性好,除了離家之後才來工作的人以外,每個人名字都叫得不錯,連人家家裡有幾口人都記得。嘻嘻哈哈一陣,瞥眼見到正廳那兩扇棕色的大木門,忙收起玩心,來到正廳拜見父母。(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