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 


 


回台第二天,陪媽媽上菜市場。


火燙的太陽當頭照,陽傘、肢體、鈔票,青菜、水果、漁貨,在狹小的走道裡熱絡的磨擦。


沒有冰箱、沒有冰桶。一大塊烏溜溜的仙草凍,在紅色塑膠盆裡的淺水裡,隨著川流不息的婆婆媽媽們,抖動一身黑亮。在船上就滾過沸鹽水的鎖管,成堆擠在竹籃裡;眼白清澈的魚,躺在冒煙的大冰塊上頭。翠綠的空心菜、長寬各超過一呎的嫩薑,在一波又一波襲來的人浪與熱浪裡被翻翻揀揀。豆乾炸、豆腐乾按斤賣,小販剛拿過鈔票銅板的手,在腰間的濕抹布上隨便抹一把,轉眼伸進去抓豆乾。


市場當然也賣現炸現作的熱食。賣煎包的爐熱烘烘就在手肘邊,賣炸雞腿的滾油就在緊牽著媽媽手的小朋友頭頂上方,斜角四十五度。


轉個彎到巷子裡,活生生的肉雞關在籠子裡,被暑氣逼得昏昏沈沈,眼睛半睜半閉。店門外角落裡的大爐子燒著滾水,爐口邊散落著雞毛。


這是一個科技、衛生和安全都很落後的地方,小時候到現在,三十多年如一日。


SARS流行之後那年冬天陪媽媽上市場,心想禽流感如果侵襲台灣,傳統市場一定成為散播病菌的無敵溫床。


去年夏天陪媽媽上市場,擔憂家裡那兩個美國小孩的胃腸,不知能不能應付這種沒有冷藏的食品供給線。


今年仲夏陪媽媽,卻突然理解,也許這才是不務農的我們,最容易貼近自然的質僕飲食方式。


在美國持家十二年,幾乎完全忘了「節氣」和「新鮮」兩字對於「食」文化的意義。幅員遼闊加上中南美洲進口的農產品,氣候四季分明的波士頓,在超市的冷氣房裡,一年四季卻只有一個樣貌。蔬菜、水果的價錢和數量也許因為是否「當季」而稍有區別,但種類一年到頭都差不多:蘋果、葡萄、青花菜、香吉士。外在的氣候有寒暑,內在的肚腸卻沒有冬夏。而農產品經過冗長的產銷管道,擺進超市的時候,雖然有進步的控溫設備維持不壞,卻早就不鮮了。


傳統市場也許別的跟不上,新鮮卻跑第一,季節性也跑第一。攤販都只賣少少的東西,要不就是自己種的,要不就是直接從小農或者魚市場批來賣的。收成什麼捕獲什麼,就賣什麼。我媽上市場的時間通常是早上十點,因為太早太晚都很難買。八點多,攤販們開始陸續進來擺攤,種類不足;十一點後,喧嚷漸歇,攤子和買客,不到正午就所剩無幾。市場買賣的高峰,就只兩個小時左右。


難怪媽媽的菜總是那麼好吃;也難怪大太陽沒冰箱也沒關係,因為東西來不及壞掉。傳統市場的青菜魚肉,從供給到出售的生命循環,只有半天。這在美國的超市飲食文化裡,大約是控溫貨櫃車行駛一個州所需的時間吧?


新鮮的滋味無法複製,隨著季節飲食,也更符合老祖宗的養生智慧。基隆傳統市場的幸福,讓我回到波士頓的家以後,在萬應俱全的超市裡,開始注意產地和產季。期望在有限制的環境裡,儘量貼近媽媽無心插柳卻行之有年的煮飯之道。


 


***


 


不過,對於在人來人往的市場有活雞宰殺這件事。。。。。呃,持保留態度。


 


 


有關圖片:黃昏時候,八斗子漁港的鎖管船。捕撈鎖管是夜間,照理說該出船了。也許船主那天休漁?


 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ilvia Lee 的頭像
    Silvia Lee

    球型宇宙

    Silvia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