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






每每在台灣朋友聚會的場合裡,被問到我家小孩文化認同的問題。我總說:「他們當然認為自己是美國人,但他們同時也認為自己是台灣人、猶太裔。」有趣的是,大多數人對此回答,感到意外(欣喜的意外)。




前陣子「林來瘋」最熱的時候,媒體上看得到「林書豪哪國人」的爭辯。不久前也有議員拿著國中的體育考題上議會質詢,「林書豪哪國人」這個考題是選擇題,選項有「台灣人、美國人、中國人、以上皆非。」我看到這題目的第一個反應是,可以複選嗎?




國中段考出現這種題目,固然是非常小的一件事,卻點出傳統觀念當中,兩個與現實脫節的現象:(一)堅持文化認同是單一的;(二)把文化與國家認同,強制性的綁在一起。也許在世界某些地方,這樣的傳統觀念不會引起問題;但在台灣或者任何開放的國家,這都會造成相當程度的認同障礙。尤其在台灣這個國家地位妾身未明的地方,更是造成根本性的認同錯亂。




台灣是一個長期有大量外來人口湧入、混合的社會, 從早期的漢人與原住民,到後期的外省人與本省人、客家人,以至於最近二十年越來越普遍的跨國婚姻,文化認同原本不該是一個單一選項。然而因為種種歷史與統治原因,我們的文化認同具有強烈的「人為單一性」。比方說,實行很久的籍貫制度,便是在法制面,把原應屬於個人的文化認同,硬是使用外在力量,強迫選邊。(就別提其中的父權主義了。)這在一個不同族群結合的家庭裡,荒謬而且霸道。




更糟的是,這種「人為單一性」,又長期與國家認同強制綁在一塊。幾十年的大中華思想教育,其實是從很深的層面,去進行「漢人至尊」的文化認同訓練,以遂行統治者統一兩岸的心願。宜蘭人林正義(林毅夫)當年從金門泳渡大陸,可說正是這種文化認同訓練太成功的結果。說林毅夫是另類良心犯,絕不為過。而解嚴之後高張的本土意識,則是久經壓抑、否決的內在文化認同的反撲。更近期的「新台灣人」,則故意對於族群背景造成的歧異視而不見。粉飾太平的作法同樣霸道,同樣行不通。




日前在二手書展看到一本書,名叫「The Half-Jewish Book:
A Celebration
(半個猶太人之書:慶祝吧)」,用幽默詼諧的文筆(例如:半個猶太人的秘密握手結盟),慶祝「半個猶太人」的文化認同。但才到第五頁,作者便宣佈「半個猶太人」這名詞其實正迅速落伍當中,因為無所謂「半個」認同,應是「雙重」認同。像我,台灣人與猶太人的婚姻,子女擁有的是雙邊的認同──他們是台灣人,也是猶太人。




做不到嗎?當然做得到,只要我們各自坦然擁抱自己的文化背景。




「林書豪哪裡人」,別人無法幫他作答。但設計題目的人,最起碼可以把它改為複選題。台灣的族群,更是如此。


 


 





  


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ilvia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