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朋友的臉書那兒留了一個兒時的趣味故事,在自己的格子寫詳細一點。獻給擔心小朋友國文能力的父母和老師。
小時候我家附近有個招牌,橫式,共五個字,每個字都各自印在一個獨立的白色方塊上,整整齊齊站在那兒,站成一列。
我是一個好奇寶寶,每天走在路上,非常喜歡東張西望,東問西問。隨著媽媽放學回家,每天經過一排大字,當然不會錯過。
對於這一排大字,我一直非常困惑。招牌上寫著的「師律和嘉林」,究竟是什麼意思呢?我問媽媽。
當小學老師的老媽說:「哇,你認識『律』、認識『嘉』,好棒。」
但是她沒回答我「師律和嘉林」之奧義,所以我繼續困惑。在困惑的歲月裡,我勉強替「嘉林」想出了一些意思──嘉義的樹林。
但,究竟什麼是"師律"呢?持續想了很久。
困惑經年(不誇張)之後,有一天。。。
我突然頓悟了!
「喔,媽媽媽媽,是『林嘉和(ㄏㄢˋ)律師』啦。。。。喔,不對,是叫做『林嘉和(ㄏㄜˊ)律師』!『林嘉和(ㄏㄜˊ)律師』!!!」那種發現真理的快樂,我相信和牛頓當年想出萬有引力定律,一定有拼。
我媽先是驚奇的看著我,愣了兩秒,然後哈哈大笑,那種覺得小孩很可愛的開懷大笑。
到我長大成人,我才真正了解到,我媽對我而言,是個多好的老師。她沒批評我顛倒唸,也沒有擔心我跟不上,或者立刻跑去買一堆書回來給我「加強」閱讀。她只讓我清楚記得,我認識『律』和『嘉』這兩個字,讓她感到開心驕傲。
後來,我的國文造詣雖沒特別好,但自認文筆通順,錯字不多,絕對過得去。獻給家有兒童的父母──中文是方塊字,橫看豎看顛倒看,如果能看懂一些字,都很了不起。其他的小瑕疵嘛,就隨遇而安啦!船到橋頭自然直。
這是弟弟半年前在希伯來學校做的辮子麵包。雖然辮子不成形狀,他還是非常得意,我們也還是都吃得很開心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