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 


實在對於台灣時下流行的英語教學有許多意見,不吐不快。取其大者,便是「俚語」。


漫遊各大網站看新聞、看雜誌,總會有許多補習英文的廣告躍入眼簾。廣告五花八門,其中很常見的一種是「小測驗」,用幾個可以快速回答的題目,測試一下閱聽大眾的「英文能力」,藉以說服大家:「該補英文囉!學好英文,成功不遠。」


有一天,在經過很多很多次的騷擾之後,我終於給它點選下去了!五題全是俚語測試,當中我做對三題,另外兩題,聽都沒聽過。


我非但不覺汗顏,反而加深對於這些英文教學業者騙吃騙喝的觀感。我雖不敢說自己的英文多好,但好歹也在美國讀過書、做過事、住了十多年,每天和三個美國人一起生活,周遭的友人九成以上必須以英文溝通。雖然有很多俚語我不知道,但是我卻敢說:連我都沒聽過的俚語,老實說住台灣的人也不必學了,一點影響都沒有。


這些年來,台灣的英文教學基於對過去死板、重文法的反動,一窩蜂朝向所謂「生活化美語」的方向去,希望學生們除了能夠「看懂」英文,也能夠「說」英文。這樣的學習宗旨雖然正確,可是執行起來如果變成「學俚語」,就是走火入魔,適得其反。


拿出看待外國人學中文的眼光,也許更能清楚我們自己學英文的方向。


比方說,倘若某外籍人士來台,買車票用中文、研究地圖用中文、問路上餐廳用中文,或者更厲害,在大學修課,考試討論用中文。大家會認為他中文很棒吧?閒聊幾句,如果發現此人不懂「冏」、不懂「機車」、不懂「史上最牛」是何意,會因此懷疑他的中文程度嗎?不至於吧?可能是熱心地教他這些流行語彙。


反過來說,假如一個老外滿嘴流行話,我們會是怎樣的反應呢?可能會在心中產生「他中文很溜」的第一印象,接著便叭啦叭啦毫不留情的講中文,半晌才發現那老外應答起來牛頭不對馬嘴,原來是有聽沒懂。


我們在國外說英文,別人也是用同樣的眼光來看待。中規中矩的英文,就算不「流行」,也無所謂,流行用語本來就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掛在嘴上。反倒是假如一開口「生活化美語」一堆,別人同樣會產生「你英文很溜」的第一印象,而用那樣的印象來和我們交談。這時如果本身英文底子真的很溜,那是如魚得水謝天謝地;如果不夠,那是霧裡看花攏總聽無。更慘的是,美國是多文化的移民社會,別人很難以膚色口音判定你是個初來乍到的外國人。你接下去的應答假如牛頭不對馬嘴,或是沉默寡言,人家可能不會想到要同情你的語言障礙(剛才不是很溜嗎),而是覺得你怪。


語言是溝通的工具;內容要先到位,才有餘裕花俏,不可以打腫臉充胖子。內容要怎樣才能到位呢?不外乎適當的字彙、正確的文法。


學習外語的環境一定是有限的,它不像母語無所不在。不管怎樣努力,它都有先天的限制。在這個前提下,學習更應該按步就班。正統的學通了,再學俚語不遲 ──  何況有些補習班裡學的俚語,搞不好你講出來,連美國人都沒聽過哩。


 


 


有關圖片:桃園中正機場,讓女兒很驚豔的蘭花。


 


 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ilvia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4) 人氣()